“3个月提100分”“无需补课,直接讲考试提分”“6节课吃透考点”……
近日,一名刚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杨翔宇发布投诉称:因听信教育机构“屿你同行”宣称的“985导师陪跑、提分100+”,借款4780元购买“高端私教课”,但交费后发现效果远不及当时的宣传。
《法治周末》记者搜索发现,在各大平台上,有很多网友发布自己报名提分课后的被骗经历。也有一些机构和老师在平台上卖课,宣称自己可以有效提升分数,课程包含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科,售价参差不齐,有的学科“单价”高达万元。
形式多样
杨翔宇的投诉并非个案。另外一名高三学生也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投诉“屿你同行”称其于2024年12月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沐哥985必学规划课”的广告,该课程宣传中提到会提供督促学习、详细且合理的学习计划安排以及对各科目进行详细细致的讲解。该学生交了4780元报了该课程。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课程并未按照承诺履行服务,并未提供详细的学习计划和督促,各科讲解也远未达到广告中所承诺的“详细细致”。
不仅如此,还有网友称,该机构的销售人员让其(未成年)使用贷款结清尾款,该网友未报名被拒绝退还定金100元。
“高考提分课太坑了。”经过朋友的推荐,王庆(化名)试听了某教育机构数学和英语两门提分课,他发现讲解的老师很专业,课上讲了很多有用的知识点,于是当天就报名了两门课程,花了1.4万元。
等到真正上课时王庆才发现,该课程的学习形式就是自己用设备观看,和网课模式几乎一样,并没有老师在线讲解,数学有66个视频,英语只有27个视频。
后续王庆发现课程对其并没有任何帮助,他便没有继续观看视频,负责的老师也并没有如承诺般一对一辅导与跟进。王庆希望可以退一部分费,但机构的老师一直拖延,不给退费。
记者联系了河南省一家提分中心,该中心的一名老师介绍,课程分为基础班、拔高班、培优班,需要先测试后出学习方案,收费标准为小学160元/1次课、初中260元/1次课、高中360元/1次课,会根据课次有优惠折扣。
“能保证提分的培训班都不靠谱。”该老师说,“6月份刚送走一批高三毕业的学生,学了三个月,学生们基本提高了50分至100分,学生在这期间也付出了不少。”
在浙江省宁波市一家教育机构工作的王老师的朋友圈内都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进步的“喜报”,提分最多的一名同学进步了125分。据了解,该机构按科目收费,单个科目7000元,授课方式为网课模式。
北京市一家教育机构提分课的收费标准则贵很多。该机构校区地址遍布各区,以初二的课程为例,单课时468元,课包买3万元可以打8.5折,5万元可以打8.3折。
套路重重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马丽红指出,提分课套路多样,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虚假宣传,如夸大师资,宣传“保过一本线”“名师押题”等,将普通老师包装成名校毕业、经验丰富的“名师”,或是虚构学员提分案例。部分机构还会以“内部渠道”“命题人亲授”等话术骗取信任,实际课程质量低劣或与宣传严重不符;二是“对赌”模式,承诺提分就收钱,不提分则退款。看似公平,实则是利用概率稳赚。学生提分原因复杂,培训方常将学生自身努力、试题难度降低等因素带来的提分归功于自己;三是贩卖焦虑(如“限时优惠”“名额紧张”),渲染升学竞争压力,制造紧张氛围,让家长和学生因恐慌匆忙报名。此外,通过社交平台或直播间诱导未成年人分期付款、私下转账等也是高频手段。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康达(海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袁芳补充道,还有的机构会先抛出免费试听课的诱饵,试听时课程内容看似充实、讲解也精彩,成功吸引学生兴趣后,便诱导学生购买付费课程,可一旦学生掏了钱,付费课程的质量却往往大打折扣。此外,利用“消费贷”陷阱也是常见的套路之一,以“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等看似优惠的名义诱导学生办理贷款,学生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的情况下就签了贷款协议,等到想要退课时,才发现需要支付高额的违约金等费用,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袁芳告诉记者,还有一种常见套路,销售卖课时声称不想上课随时可以退余额,课时费以打折的价格出售,如一节课原价800元,打完折只要300元,客户买10节课只需付3000元。但上了几次课后,客户想退款,培训机构却按原价计费已上的课,导致客户退款金额极少,从而阻却客户退款。
然而,提分课套路重重却一直难以被消灭,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袁芳认为,利益驱动是关键因素。提分课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惜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不正当手段来吸引消费者,即使面临监管和投诉,他们也愿意冒险,因为利益的诱惑让他们难以放弃。此外,监管难度较大,网络教育机构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导致市场上这类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维权的难度也相应提高。线上教育的虚拟性和跨地域性特点,进一步使得监管存在空白和滞后的情况,给一些不良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
“消费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袁芳说,部分学生和家长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他们轻信提分课的宣传,希望通过捷径快速提升成绩,这种心理很容易让他们陷入培训机构精心设计的套路之中,从而导致提分课的套路屡禁不止。
马丽红补充道,这类课程隐蔽性渐强,一些机构通过线上授课、频繁更换马甲、异地办学等方式,逃避监管部门检查。同时,取证难度大,虚假宣传多为口头承诺,合同条款刻意规避责任。最后,部分家长和学生在遭遇套路后,因金额小、缺乏证据或维权意识而未积极维权,使得不良机构得以继续行骗,变相纵容了乱象。
如何维权
学生报名提分课被骗后该如何维权?
马丽红建议,首先,要及时保留证据,包括与机构沟通的聊天记录、宣传资料、交费凭证、上课记录等,这些是维权的关键。其次,尽快告知家长,由家长与机构协商退款,协商时注意保留对话录音。若协商不成,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请求消协介入调解。也可向教育部门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由相关部门调查机构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若损失较大,还可考虑通过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马丽红说,如教育机构不同意退款,可先查看当初签订的合同,明确合同中关于退款的具体条款,判断自身是否符合退款条件。若符合,可再次与机构沟通,也可要求平台介入调解,以合同条款为依据,要求退款,并全程录音。若机构仍拒绝,向消协投诉时,详细说明情况并提交合同、沟通记录等证据。还可申请行政主管部门查处,注意无证办学由教育局处理,虚假宣传归市场监管局管理。若协商、投诉、发函均无效,可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强制力迫使机构退款。可在诉讼过程中申请财产保全,防止机构转移资产;若机构已跑路,可报警。
马丽红表示,教育、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检查机构办学资质、广告宣传、教学质量等。对于虚假宣传、无资质办学等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如高额罚款、吊销执照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线上监管平台,对提分课广告发布、课程内容等进行实时监测。
袁芳建议,提分课的监管需要多管齐下,形成全方位的监管体系。首先,应加强资质审核,提高针对未成年人的提分课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严格审查其办学资质、师资力量以及课程内容,确保其合法合规运营;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针对未成年人提分课的监管细则,加大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再次,强化平台责任,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平台,都应加强对入驻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处理违规行为。教育、市场监管、网信等相关部门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协作和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最后,要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向学生和家长普及提分课的相关知识和风险,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引导他们理性选择提分课,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