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以法律手段筑牢商业秘密保护的“防火墙”——《商业秘密案件刑民交叉实务要点》出版

2025-11-17

  商业秘密案件刑民交叉实务要点

  胡海 黄斌 涂超群 温贵和/著

  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和全面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背景下,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充分发挥大所、专业强所优势,组织知识产权、公司业务、刑事业务等团队,组织律师从人民法院案例库、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案件等典型案件中归纳总结了商业秘密刑民交叉实务要点,形成本书初稿,并从商业秘密内容特征、侵权犯罪行为、索赔、抗辩、司法鉴定等多个维度为企业合理构建商业秘密体系、维权及索赔提供操作指引。

  解构刑民交叉领域的立体化知识图谱

  引导法律人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思考

  胡 海: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刑事业务中心副总监、德和衡大湾区法律适用研究院秘书长、刑事法律适用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国内知名券商深圳地区合规专员,系深圳市人民监督员、第十一届深圳市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法治日报社法人智库高级研究员、深圳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会政法分会常务副会长。专注于刑事辩护与控告、经济类和金融类争议解决和政府及企业法律顾问业务。

  黄 斌:华中科技大学法律硕士,专利代理人,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业务中心副总监,元宇宙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深圳法学会数字法学研究会理事,深圳市律师协会数字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元宇宙法律实务》主编及主要作者,北大法律信息网签约作者,《互联网法律评论》特约专家,西北政法“数字法学”微专业讲师,无讼公开课讲师,无讼专栏作者,百度百家号“VIP作者”。

  涂超群:吉林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在深圳法院工作三十年,曾任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群众诉求服务处处长。

  温贵和: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硕士,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德和衡(深圳)所主任。先后在企业、媒体机构、律师事务所工作,二十余年来累计办理各类诉讼、非诉讼案件数百件,担任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常年法律顾问,在公司业务、企业破产与重整、商事诉讼与仲裁等业务领域拥有丰富的执业经验。

  内容特色

  1.通过现行法律规范系统阐释商业秘密的构成要素,精准界定“秘密性”“保密措施”“价值性”的司法认定标准;

  2.从民事诉讼维度,厘清当事人主体适格与管辖法院确定等程序问题,剖析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与损害赔偿数额的裁量规则;

  3.从刑事法律视角,对“不正当手段”“违反保密义务或保密要求”“以侵犯商业秘密论”等核心概念展开教义学分析,并就“刑事控告”“刑事自诉”“行政投诉”的救济路径提供操作指引。

  上述实务探索既深深植根于中国司法实践沃土,又为制度完善和法学教育贡献了前瞻性智识支持。

  曹诗权、徐友军倾情推荐

  当今世界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交织同构,科技创新与知识经济已成为市场博弈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领域。商业秘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禀赋,其保护效度直接反映国家高质量创新生态的体系构建与市场经济秩序高水平法治保障的稳定根基。近年来,我国立法、司法及执法机关对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不仅体现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与完善,更彰显在“两高”司法解释的出台及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中。在此时代背景下,《商业秘密案件刑民交叉实务要点》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这部由胡海、黄斌、涂超群、温贵和4位法律工作者领衔跨地域、跨专业团队合作共同撰写的实务指南,既是对我国商业秘密保护领域司法智慧的整理归纳,亦是对刑民交叉实务困点的认知回应

  数字经济时代下,商业秘密的保护边界已从传统技术秘密、客户名单延伸至数据资产、算法模型等新型客体。此类案件凸显“侵权行为隐蔽化、损害后果扩散化、法律适用复杂化”的典型特征,而刑民程序衔接不畅、证据标准差异分歧、赔偿数额裁量悬殊等问题,始终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本书作者团队敏锐捕捉这一现实课题,以“裁判规则—典型案例—实务痛点—操作指引”为逻辑脉络,解构刑民交叉领域的立体化知识图谱,导引法律人对制度创新展开更多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思考。

  本书之问世,是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从实务的碎片化迈向体系化的集约成果。书中既有对现行法律规范的梳理宣介,亦不乏对前沿案例的典型研判,可为企业法务人员、法律职业工作者及法科学生提供知识性资料性援引性习研参考。

  冀望本书能裨益更多企业筑牢商业秘密保护的“防火墙”,助推构建“司法保护有力、行政监管有效、企业自治有方、律师参与有为”的商业秘密保护新格局。

  


中国公安大学原校长、教授

  二〇二五年十月

  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强化对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力度,从立法完善到司法解释细化,从裁判规则统一到救济途径拓展,已形成日益严密的法律保障体系。在此背景下,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科创产业前沿阵地,既以开放姿态激发人才流动与创新活力,又以高度集聚的人才与要素流动,使商业秘密保护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必修课”。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知识产权价值凸显的城市发展格局中,如何平衡人才合理流动与商业秘密安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筑牢创新成果的“防火墙”,如何在商业秘密泄露时及时止损与挽回损失,既是市场主体的迫切需求,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命题。

  正是在此背景下,胡海、黄斌、涂超群、温贵和4位法律工作者领衔跨地域、跨专业团队,依托人民法院案例库与检察机关典型案件,深耕实务撰写成本书。全书以商业秘密的法律界定为逻辑起点,在民事法律维度系统解构适格当事人与管辖规则,明确侵权行为认定标准、损害赔偿计算方法及抗辩策略构建;在刑事法律框架下深入阐释商业秘密犯罪构成要件,并就刑事控告、自诉程序及行政投诉路径提供全流程实务指引。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对深圳特色保护模式进行了深度观察与系统提炼——各章节以典型案例为依托,融入深圳司法实践样本,既为本地法律从业者应对新型挑战提供了务实参考,更为全国商业秘密保护贡献了可复制推广的“深圳经验”。这既是对行业迫切需求的精准回应,亦是法律人践行专业使命的生动注脚。

  


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版权局)

  原党组书记、局长

  二〇二五年十月

  本书目录

  一、商业秘密内容篇

  第一节 商业秘密之认定

  第二节 具体内容明确之认定

  第三节 秘密性之认定

  第四节 保密措施之认定

  第五节 价值性之认定

  二、民事诉讼篇

  第一节 原告主体适格之认定

  第二节 被告之确定

  第三节 管辖之确定

  三、侵权行为篇

  第一节 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之认定

  第二节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之认定

  第三节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之认定

  四、索赔篇

  第一节 以侵权遭受的实际损失计算赔偿数额之认定

  第二节 按照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赔偿数额之认定

  第三节 法定赔偿之适用

  第四节 惩罚性赔偿之适用

  五、抗辩篇

  第一节 商业秘密接触之认定

  第二节 商业秘密使用之认定

  第三节 合法来源之认定

  第四节 同一性之认定

  第五节 保密义务之认定

  六、刑事篇

  第一节 “不正当手段”之认定

  第二节 “违反保密义务或者保密要求”之认定

  第三节 “以侵犯商业秘密论”之认定

  第四节 损失数额之认定

  第五节 违法所得之认定

  第六节 司法鉴定之认定

  第七节 刑事控告

  第八节 刑事自诉

  第九节 行政投诉

  后 记